夫子庙大成殿是南京著名的景点。在手机上,点开夫子庙大成殿介绍,可以看到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孔子画像,有6米高,这曾是很多游客的热门打卡点。然而,随着岁月的侵蚀,画像全身已是伤痕累累,大面积呈现断裂、残缺、酸化、霉污等病害情况。2021年10月,这幅全国最大的纸本孔子画像被送到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近日,记者走进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看到这幅断裂成8块的孔子画像,经过“文物医生”的妙手,已经恢复如初。
“望闻问切”,为断成8块的孔子画像开出“诊疗方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南京都知道,夫子庙的大成殿里有一幅很大的孔子画像。此画作上世纪80年代就已悬挂在大成殿正厅的墙壁上,虽说画作是经临摹放大的今人作品,但其尺幅之大、摹写之传神,堪称孔子画作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这幅画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存放于大成殿内的,当时直接裱糊在木板上并连木板一起固定在大殿正厅的墙壁上,这种悬挂方式实际上是不利于画像的长久保护,而且殿内无温湿度调节设备,所以画像送过来的时候病害还是挺严重的。”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90后文物修复师巫骁告诉记者,经过专家团队的诊断,这幅6米多高的画像存在断裂、糟朽、微生物损害、污渍、褶皱、折痕、残缺、颜料脱落等多种病害“症状”。
光是将这样巨大的画像从墙上取下已经是非常困难,而且由于孔子画像的本体已经非常脆弱,不能收卷起来,也无法与木质背板完全分离,更是增加了揭取的难度。为尽量保证画像完整,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决定将画像本体连同木质背板一同从墙壁的木质框架上分离,并在地面用KT板将画像分片夹入其中编号,并以木条固定。之后,经过对木板材质和纸张连接情况的研究分析,发现木板与纸张间的连接较脆弱,部分区域已脱胶,大体可将木质背板直接从画像本体上剥离,部分区域背板粘贴较为牢固,还需借助热水、剖刀等工具辅助揭除。原画被取下后,换上了一副孔子画像的复制品。
犹如医生诊治病人一般,修复工作需要经历“望闻问切”等步骤。首先对画像进行灭菌杀虫处理,然后要对画像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其中包括测量画像尺寸及纸张厚度;检测画像酸碱度、色料稳定性、色度等;拍照记录原件残损形态等。巫骁告诉记者,在初步对画像进行清洁后,根据画像破损状况,结合专家指导意见,团队理清修复思路,制定修复方案。这次修复工作依次对断裂为8个部分的画像碎片进行固色、清洗、揭裱、托心及拼接操作。
细针密缕,10多个步骤复原全国最大孔子画像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时,文物修复师们正在对画像进行修复阶段的最后一个步骤——全色。
在画像修复过程中,画心因修补时遗漏造成的漏白处、画意残缺处、补纸与画像底色存有较明显色差处,均需进行全色。全色主要采用天然植物、矿物颜料及墨,与画像底色差异明显的补纸及画心漏白处均以赭石、藤黄配比少量花青多次平涂,待色彩接近后再罩染一层淡墨。
给这么大的孔子画像全色,不但是技术活儿,更是体力活儿,因为画像面积大,所以只能平铺在地面上进行全色。记者在现场看到,文物修复师周娴婷、陈子卉脱掉鞋子,跪在画像边缘,屏气凝神地一笔一笔地勾描着。
全色还不是修复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这次最难的是揭裱。”巫骁告诉记者,书画装裱一般有四层纸张叠加,一层画心,一层托纸也叫命纸,最后还有两层背纸。将命纸与画心分离的环节,最为艰难。“揭除掉命纸的过程非常漫长,同时我们要保护下面的画心区域。这时画心区域属于湿润的状态,比较容易破损,一旦操作不慎,会直接关系到文物的本体安全。”揭裱是细致活儿,碰到难处理的部分,经常几个小时只能处理巴掌大的面积。而且揭裱需要在湿润状态下进行,而为了不对书画产生第二次伤害,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所以我们团队那段时间经常都要加班到凌晨。”巫骁说。
从分析病害到最后全色,整个修复过程要经过十多个技术步骤,每一步都要细针密缕,容错率极低。日复一日与文物相对,巫骁和同伴们依靠传统技艺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揣摩旧时工匠的奇思妙想,重塑它们过往的鲜亮。
古今对话,让文物新生是修复师的使命除了孔子画像,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的修复团队参与过许多文物的修复,他们中很多都是像巫骁这样的年轻人。
从业13年,巫骁累计修复书画50多件、文书档案两百余件。“数量其实不算多,因为选择这行,就等于选择落在时间后面。”他说,只想尽己一技之长,给文物一个“圆满”,让后人有机会能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见证一个又一个历史细节。这些年来,令他特别难忘的,是用七八年的时间参与“吴煦档案”修复项目。“吴煦档案”是国家一级文物,类别包括档案、线装古籍以及名人函札等,实际数量达数万张,时间跨度为1758年至1867年,是近代历史档案中一个有着重要特色的组成部分。经过200多年的存放,“吴煦档案”病害情况越来越严重,几乎所有文物都有污渍和各类生物病害(虫蛀、虫卵、蝇屎等),褶皱和粘连的文物达95%以上,霉变文物占90%以上,残缺、变色文物达50%以上,部分文献濒于损毁。为此,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成立了馆藏“吴煦档案”暨文献史料保护修复项目工作组。从2008年开展“吴煦档案”初步整理工作,到2014年编制成《吴煦档案暨文献史料修复馆藏保护方案》,再到2015年大规模开展修复工作,经过多年努力,2023年3月23日,这一修复项目圆满通过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玮对记者表示:“我们有一支非常年轻的修复师队伍,以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去年还获得了‘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的称号。六朝古都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更好地把这些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为城市增光添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标签:
仓储物流“成渝圈”如何乘势而上? 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被惠及的显...
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个铜簋的盖、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纹饰...
“医保砍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购物成瘾”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双十二”促销季,很多人又开始摩拳...
因迷恋山间风景,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随后与同伴失联。12月的稻城...
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恍惚迟疑间...
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电影《亲爱的》里面没有的结局,在我眼前“上映” 12月6日,在深圳市...
冥想?泡脚?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睡眠画像”。随...
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终身教育”潜力无限 【现实挑战】“新老年”群体愿意在培养兴...
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通过人像比对、DNA确认找...
北京天文馆、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
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 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
抖音“窗花剪剪”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窗花剪剪”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著作权...
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
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1...
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记者 李洋)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自然...